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专题专栏 > 理论研究文章

加强机关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研究

市生态环境局机关党委

发布时间:2025-04-22 16:06:53 浏览:112 次
【字体大小: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年轻干部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教育引导年轻干部成为党和人民忠诚可靠的干部。

一、生态环境系统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实践经验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年轻干部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严格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和“六选六不选”用人要求,建立健全“选育用管”工作全链条,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使用和监督管理,着力打造“忠专实”“勤正廉”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加强源头储备,拓宽“选”的视野。将政治标准作为首要标准贯穿于选人用人全过程,注重在应对风险挑战、处理复杂矛盾、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识别干部,结合年度考核、平时考核、日常了解、谈心谈话、分析研判等方式,全方位、立体式考准考实干部政治品质。针对基层分局领导班子,特别是“一把手”选人难的问题,探索打通事业单位与机关干部交流通道,稳步推动优秀年轻干部调任公务员。根据干部队伍建设实际,建立优秀年轻干部人才库,以备在重要岗位、关键岗位择优使用。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实、适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优秀年轻干部得到及时发现和使用。争取用编指标,垂改以来,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共新招录人员78名,干部队伍持续发展壮大,优先充实在基层一线。

(二)优化培养路径,提升“育”的质效。充分利用好年度干部调训名额资源,优先选派年轻干部参加生态环境部及省、市调学任务40余人次。组织开展集中轮训、日常培训,用好“周五环保讲坛”,聚焦“生态文明思想、污染防治攻坚战、自然保护地监管、专项资金项目监管”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和重大课题,连续开展全市生态环境系统春季集中培训,提升履职能力水平。注重实践锻炼,有针对性地选派干部到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和“长三角”先发地区跟班学习,放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大气帮扶、乡村振兴、政治巡察等重要岗位和中心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加大年轻干部交流力度,使其经受多岗位磨炼,多层次多角度积累实践经验,稳步推进分局“一把手”异地交流任职,完成5个分局主要负责人异地交流和调整,选用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科室(部门)负责人岗位接受锻炼,切实提升展职能力。

(三)搭建成长平台,鲜明“用”的导向。注重实干实绩的鲜明用人导向,让想干事的有机会,能干事的有舞台。坚持职务、职级、职称多方向培养路径,拓宽干部成长空间。根据年轻干部个性特点、专业特长、岗位需求,合理安排工作,做到人岗相适。研究制定《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若干意见》,进一步健全完善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和激励引导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连续3年对分局班子开展考核,对履行核心职责成效突出的分局,优秀指标予以倾斜,做实公务员平时考核,把考核结果作为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学习借鉴市直单位“五比五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机关科室平时考核机制,提升工作质效。选树先进典型,组织开展首轮全系统表现突出个人评选,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近年来,5人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先进个人表彰,2人获市劳动模范称号,10人获记三等功奖励,60余人次获省、市荣誉,进一步营造重实干、重实绩的良好氛围。

(四)坚持严管厚爱,织密“管”的体系。强化政治引领,组织开展“从政治上看环保”研讨3期,引导年轻干部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作风建设集中教育,切实筑牢思想防线。制定实施《公务员辞去公职后从业行为限制清单》、《工作人员廉洁从政若干规定》,创新设立“环保全流程服务监测点”,建立干部廉政档案400余份,排查廉政风险点,分别制定防控措施,逐项抓好落实,坚持在保护环境中保护环保干部。突出重点岗位和关键少数,定期组织效能明察暗访,常态化开展廉政提醒,坚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做到干成事、不出事。落实人文关怀,制定实施《带薪年休假制度》,探索建立异地交流科级干部住房及交通保障机制,落实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等制度,修订备案《宣城市生态环境系统人员调动管理办法》,推动解决赡养老人、照顾家庭等回顾之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对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高度重视,健全工作机制,精准施策发力,积极引导年轻干部在严管下成长、在磨砺中成才。广大年轻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努力成为新时代好干部,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生态环保铁军风貌。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一)教育培训还不够深入。有的年轻干部对日常教育培训学习不够深入,完全处于被动教育状态,使学习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有的干部认为业务工作繁忙,放松对政治理论学习的要求。针对年轻干部的教育培训仍集中在满足日常工作业务需要的技能培训上,对加强理论武装重视不够,适应当前年轻干部复杂成长环境的针对性不强,政治理论教育培训资源主要集中在“关键少数”,年轻干部参与系统性政治理论培训机会偏少。

(二)成长渠道还不够畅通。在市委组织部关心下,推动完成调任公务员3名,让年轻干部看到了希望。但受编制身份影响,事业单位人员调任公务员仍然很难,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身份壁垒没有打破,机关与执法队伍干部交流还不够通畅。县级生态环境分局机关纳入本轮专技类公务员改革,专技类公务员改革后,系统外和分局干部调入省辖市机关门槛将提高,客观影响干部交流,环保干部晋升交流渠道相应变窄。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参公改革进展不快。相比参公执法队伍,环境执法权威客观受到影响,少数从事执法工作的年轻干部归属感不强。

(三)履职能力还不够扎实。有的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主动性还不够,主动担当意识不强,存在不敢啃硬骨头”、拔硬钉子”的精神,思想观念更新不够,灵活运用生态环境领域新政策不够,有时存在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问题,在应对群众工作、舆情处置等应急事态时,多有本领恐慌和能力不足的紧迫感。有的年轻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没有经历过大的风浪考验,虽然知识和专业水平不低,但缺少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急难险重实践的充分历练,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有待提高。

(四)激励机制还不够完善。对年轻干部的激励措施比较单一,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考核结果作用于干部选拔任用、奖优罚劣还不够充分。中高级专业技术岗位的“能上能下”机制还不够健全,影响年轻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错纠错机制还不够完善,实际工作中对容错纠错的认识不够一致、界定不够清晰、实践案例较少,容错纠错机制未真正落地见效。偏重于实际工作开展和目标任务完成,对刚入职的年轻干部生活实际上的关怀还不够充分。

(五)监督管理还不够精准。对年轻干部的监督缺乏深入研究,存在监督力度不够、手段单一、深度不够等问题,对症下药、抓早抓小的工作力度还有所欠缺。有的年轻干部认为自身所在一般岗位,对可能存在的“微腐败”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存在警示教育威慑力不足的现象,部分警示教育和案例剖析为领导岗位或重点岗位,不能触动年轻干部的思想和内心。工作时间和个人生活时间的监督管理还不能有效衔接,特别是对年轻干部的社交圈、生活圈以及8小时以外的情况监督管理缺乏一贯到底的有力措施。

三、主要建议和对策

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是一项基础性、根本性、经常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提出了以下加强年轻干部教育管理监督的具体建议和对策。

(一)强化干部教育培训。把系统完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党章党规党纪、党内政治文化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年轻干部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不断锤炼年轻干部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强化党组织年轻干部教育主体责任,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干部到参加调训,为年轻干部提供更多思想淬炼资源。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培训,使年轻干部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问题、科学分析问题、有效解决问题。

(二)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用好编制指标,新进人员优先充实基层。鼓励本籍人才学成报效家乡,加大高学历、高素质专业化人才招聘力度,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优化干部考察,做到既看能力、也看潜力,既看显绩、也看潜绩,探索多渠道、多维度、多侧面考察识别干部、了解干部,为局党组选人用人决策提供参考。优化分局班子结构。结合综合考核和干部调研,对分局班子队伍分析研判,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在分局班子调整中,注重选拔使用40周岁以下、环保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分局班子,补齐分局班子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短板。

(三)加强年轻干部培养。着眼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干部队伍实际,加快培养和储备一批优秀年轻后备干部。继续选派有潜力的干部到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和“长三角”先发地区跟班学习,放在环保督查、大气帮扶、乡村振兴、政治巡察等重大任务和重点工作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强化干部教育,用好“学习强国”、“干部在线学习”“周五环保讲堂”等平台,稳步推进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常态化开展执法大练兵、 监测大比武,提升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和能力。

(四)探索干部资源共享。加强与地方组织部门沟通协调,稳步推进系统外干部交流,相互推荐优秀干部,统筹干部使用,探索推荐和引进业绩突出、群众公认、能力全面的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打破干部晋升天花板,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有序开展系统内交流。建立市内异地年轻干部信息库,稳步推动优秀年轻干部回原籍工作,促进人员有序流动,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内部交流机制。

(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强化正向激励,选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展示宣城生态环保铁军风采。坚持严管厚爱结合,建立健全公务员平时考核、专技人员职称竞聘、干部能上能下等机制,注重选用有拼劲有干劲、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加强科级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监督。扎实推进职工关怀激励措施落地落实,落实公休假、探亲假等制度,做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增强干部职工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到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中共宣城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 地址: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鳌峰中路49号 邮编:242000

邮箱:zxb3025911@163.com

皖ICP备19016453号-1皖公网安备 34180002000008号技术支持:商网信息